![]() |
|
![]() |
||
中國的樓市,仿佛注定與春季有著微妙的關系。5月17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被媒體廣泛稱為『國六條』的房地產市場針對性措施。消息一出,自今年4月28日央行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准利率以來,樓市面臨『再調控』的說法得到了明確的肯定。
『再調控』,是相對於整整一年前的『調控』而言。而去年的『調控』,同樣始於年初央行第一次上調利率,以及3月17日取消住房貸款優惠利率。緊接著,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共八條,通知要求控制房價漲幅過快,首次以行政問責形式將穩定房價提高到政治的高度,被媒體稱為老『國八條』。4月27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引導和調控房地產市場八項措施,5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銀監會等七部門《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被稱為新『國八條』。
從『國八條』到『國六條』內容有啥變化?
新老『國八條』與現在的『國六條』,內容有啥不同?讓我們先來看一看
老『國八條』重在警示
一是高度重視穩定住房價格;二是切實負起穩定住房價格的責任;三是大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四是嚴格控制被動性住房需求;五是正確引導居民合理消費需求;六是全面監測房地產市場運行;七是積極貫徹調控住房供求的各項政策措施;
八是認真組織對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督促檢查。
國務院『八項措施』重在細化
一是強化規劃調控,改善商品房結構。各地區要盡快明確今明兩年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規模、項目布局以及進度安排,並向社會公布。
二是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嚴格土地管理。各地區要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計劃的前提下,對居住用地土地價格、住房價格上漲過快的城市,適當增加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供應量。依法制止炒買炒賣土地行為。
三是加強對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價格的調控,保證中低價位、中小戶型住房的有效供應。經濟適用住房價格要嚴格實行政府指導價。
四是完善城鎮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著力擴大廉租住房制度覆蓋面,城鎮廉租住房制度建設情況要納入省級政府對市(區)、縣政府工作的目標責任制管理。
五是運用稅收等經濟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特別要加大對房地產交易行為的調節力度。
六是加強金融監管。各商業銀行要加強對房地產貸款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信貸管理,防范貸款風險。
七是切實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強化法治,嚴肅查處違法違規銷售行為。
八是加強市場監測,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輿論引導,增強政策透明度。
新『國八條』重在操作
一是強化規劃調控,改善住房供應結構。
二是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嚴格土地管理。
三是調整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政策,嚴格稅收征管。
四是加強房地產信貸管理,防范金融風險。
五是明確享受優惠政策普通住房標准,合理引導住房建設與消費。
六是加強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七是切實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嚴肅查處違法違規銷售行為。
八是加強市場監測,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
今年『國六條』重在完善
一是切實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重點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各地都要制定和實施住房建設規劃,對新建住房結構提出具體比例要求。
二是進一步發揮稅收、信貸、土地政策的調節作用。嚴格執行住房開發、銷售有關政策,完善住房轉讓環節稅收政策,有區別地適度調整信貸政策,引導和調節住房需求。科學確定房地產開發土地供應規模,加強土地使用監管,制止囤積土地行為。
三是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遷規模和進度,減緩被動性住房需求過快增長。
四是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加強房地產開發建設全過程監管,制止擅自變更項目、違規交易、囤積房源和哄抬房價行為。
五是加快城鎮廉租住房制度建設,規范發展經濟適用住房,積極發展住房二級市場和租賃市場,有步驟地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六是完善房地產統計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強房地產市場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時、准確地發布市場供求信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從『調控』到『再調控』重心突出『落實』
從『國八條』到『國六條』,從『調控』到『再調控』,相隔整整一年的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新華社發布的對外新聞稿的措辭重點,頗是耐人尋味
2005年4月27日『目前房地產市場存在主要問題是: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商品房價格上漲過快,商品房結構不合理,房地產市場秩序比較混亂。會議強調,必須把解決房地產投資規模和價格上昇幅度過大的問題,作為當前加強宏觀調控的一個突出任務。』
2006年5月17日『會議指出,要認真落實去年以來中央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部署,根據當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統一思想,增強全局觀念,齊心協力做好房地產市場的引導和調控工作。各地區、特別是城市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把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控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目標責任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這樣的措辭不難看出,『再調控』的重點是『認真落實』。無論是『國八條』還是『國六條』,無論是『調控』還是『再調控』,政策措施依然圍繞政府責任、市場供需、信貸和稅收杠杆、市場管理、信息透明等相同的領域。
從風口浪尖到波瀾不驚上海樓市悄悄轉身
就在今年初以來全國各地轟轟烈烈的新一輪房價上漲風暴中,去年曾經處於風口浪尖的上海樓市,今年卻悄悄退出了『一線熱門』。
今年1至4月,上海『網上房地產』每天顯示市場新建商品住宅供應量平穩保持在近8萬套、1000萬平方米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為中低價的普通商品住宅;以內環、中環、外環、郊環為標志的區域房價走勢基本各自呈一條直線。
這樣的狀況自去年3月7日上海在全國率先出臺嚴厲的樓市調控措施後,一直保持到現在。上海市統計部門上報國務院的每月房價環比指標充分說明了各項措施十分到位———
上海本地調控政策出臺之後,自2005年4月到2006年4月,上海每月房價指數的變化依次為0.5%、0.1%、-1.2%、-2.6%、-1.6%、-1.3%、-1.2%、-0.8%、-0.4%、-0.1%、-0.1%、-0.1%、0%。
業內人士曾經做過這樣的分析,去年5月11日國務院七部委出臺的對於『國八條』的具體實施意見中,除了金融信貸方面上海無法主動作為外,其餘內容,上海本地的調控措施已經先期落實。其中包括清理土地,建設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和中低價普通商品房;調整供應結構,引導和鼓勵開發企業建設中低價位、中小戶型住房;建立起住房保障體系,擴大廉租房覆蓋面、為『雙困』群眾住房托底;出臺覆蓋從新建商品房到二手房的交易稅收政策,控制投資、限制投機、打擊炒作;嚴格控制除世博會和重點市政建設項目外的動遷;建立透明的『網上房地產』交易、登記、信息披露平臺;嚴厲處罰擾亂市場的違法違規行為等。
一年下來,確有急需的人依然要買,可以等等的人依然徘徊,『炒房客』不敢輕易下手,面對最新出臺的『國六條』,上海樓市總體波瀾不驚。
不少經濟專家和房地產市場獨立分析師認為,綜觀一年多來的樓市宏觀調控,首當其衝的上海樓市正是因為對新老『國八條』政策落實比較到位而顯『冷卻』,『國六條』落實到位與否,上海也許不再處於全國的『風口浪尖』,但足以決定上海樓市調控成果的『保鮮期』,而這一『保鮮期』仍然是全國樓市發展的風向標。
營造可信『軟環境』輿論導向重任在肩
就在『國六條』出臺前三天,針對不少專家、媒體熱議熱炒的所謂部分城市商品住房可售房源不足的說法,建設部新聞發言人明確指出,中國各地不存在房源不足問題。建設部為此公布了全國40個重點城市樓市信息數據和可供查閱網址。這位發言人提醒消費者要理性消費,避免被社會上的虛假信息所誤導而盲目跟風。這是近期國務院主管部門對於市場不實傳言的一次公開正面回擊。
相對於『國八條』,『國六條』在輿論環境的措辭上,更是有了明顯變化,『加強輿論引導』變成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如果說『國八條』側重於輿論透明度的話,『國六條』就是強調輿論的社會責任感了。
有人說,樓市輿論早就患上了『語言表述分裂癥』。普通百姓買房子,如果要看看各種媒體找找參考意見,鐵定一頭霧水,暈頭轉向。為啥?因為同一張報紙,前面版面在講出臺調控政策,後面版面在描述『炒房投機正是時候』。同樣的市場數據,這家報紙講『顯示平穩』,那家報紙講『已經昇溫』。即使是同一天的數據,有媒體分析是『樓盤上市放量』,另一媒體則通欄做『成交總量井噴』。
甚至同樣的現象,這個專家說是虛假的泡沫,那個專家說是真實的需求。
也許,在參考媒體和專家的意見時,老百姓該問問是啥版面的文章,新聞版還是深藏不露的廣告版;是啥記者的分析,資深的還是新入行的;專家是誰,是研究者、學者,還是開發商的顧問。事實上,分析、報道、研究可能各有側重,甚至功力深淺不同,但是,是非要清,社會責任感不能喪失。而事實上,在輿論已經有些混亂的樓市裡,以正視聽真實的聲音經常被利益方代言者的口水淹沒。
政策再『硬』,如果放在一個亂哄哄不辨是非的輿論『軟環境』裡,落實起來一定會打許多折扣,所以『國六條』第六條在強調全面、及時、准確地發布市場供求信息時,明確點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裡的『正確』,至少應該是指客觀分析、獨立分析、清晰分析。
在這裡有條建議:媒體的廣告就寫明白自己是廣告,不要改頭換面成『新聞軟文』;專家就是專家,至少要公開自己是誰的顧問。把制造輿論的空間和人物都弄清楚了,輿論『軟環境』也會清爽些。『國八條』也好,『國六條』也好,落實起來纔有基礎。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網友評論 1 條,查看全部 | ||||
“經營城市”的執政方針值得商確,天津經濟萎靡又要直轄市的形象,只能是挖空企業,榨乾百姓,財政過度依賴賣地,房價怎能不高,政府的職能應該是“經營”還是“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