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敢於拉動房價是負責任的一種做法。』6月7日,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名政府官員說,『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需要高速增長,而土地資源又相當稀缺。房地產業現在已成為重要的稅源和財政收入來源,為經濟增長提供的支持很大。』
在國家先後出臺國八條、國十五條等相關政策對房市進行強力治理之際,從北京市一位官員口中傳出這樣的聲音,既令人訝異,又在意料之中。
訝異,是因為在中央穩定房價的關鍵時候,如此『經濟不正確』的言談,多少有點不把中央政策放在眼裡的意味;意料之中,則在於與北京這位官員持相同觀點的地方官員大有人在。
為什麼敢公然向國家政策『叫板』?我以為,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房市已成為地方GDP上昇的重要支柱。
根據北京市地稅部門的統計,2005年北京市的營業稅增量中,幾乎一半來自於房地產業以及建築安裝業。2004年上半年,北京地稅完成的126億元稅收中,來自房地產業的稅收與來自建築業的稅收佔到了地稅總稅收的2/3。從地方發展的角度考慮,有多少官員敢於冒GDP可能下降之『大不韙』而舉雙手歡迎中央最新的調控?如果那位官員所說『敢於拉動房價』在邏輯上能夠成立,原因就在於此。
但這位官員或許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他身為政府官員的同時,更是朝陽區百姓的公僕,他肩負著提高GDP任務的同時,更要對轄區內的老百姓負責。從這個角度看『敢於拉動房價』之說顯然漏洞百出。因為現在的房價已經讓許多百姓不堪重負,繼續拉動房價恐怕會有越來越多的百姓淪為負擔沈重的房奴,或連成為房奴的資格都沒有。『敢於拉動房價』或可讓政府得到暫時的GDP增長,但若因此讓百姓付出更高昂的成本,這樣的結果豈非是得不償失?
當然,更為可怕的還在後面。以土地換取GDP的暫時增長完全是短視的行為:有數據表明從2005年到2020年,北京市可以新增的建設用地是700平方公裡,而如果按近幾年的土地實際供應量平均每年約為6572.5公頃的速度,原本要供應15年的土地在10年之內就會全部賣完。緊缺的土地資源利用殆盡之後,政府又能拿什麼來生財?
某種程度上講,『敢於拉動房價』之說,其實就是前不久沸沸揚揚的『炒房有功論』的延續與伸展。面對這糾纏不休的爭議,或者我們該記住易憲容教授這樣一段話:泡沫終究是要破滅的,指望靠炒房者來刺激本地經濟增長,其危害無異於飲鴆止渴。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