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的本次調查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於2006年4月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深圳、大連、濟南等20個城市的2553名18歲?60歲常住居民進行的入戶訪問。數據結果已根據各地實際人口規模進行加權處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調查的抽樣誤差為±1.78%。
『宜居』包括公眾對於居住空間、社區空間和公共空間的評價。那目前的城市宜居水平如何?由零點集團編制發布的《中國公眾城市宜居指數2006年度報告》指出:2006年市民給中國城市的總體宜居水平打了61.4分,比2005年略有降低;市民對個體居住空間、社區空間和城市公共空間的滿意度都比較低,其中社區空間滿意度最低。
社區管理與配套影響宜居感受
中國城市的整體宜居水平偏低。在評價城市宜居性的三個一級指標中,社區空間得分最低,只有53.8分。居住空間得分也是剛剛及格,相對地,公共空間得分最高,但也僅達到65.3分。
社區空間滿意度低主要表現為:社區管理水平低,與社區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物業管理和業委會服務的滿意度都低;配套設施不齊,社區中的配套設施,例如社區醫療、社區體育設施和停車服務與及格水平均存在較大差距。
公眾最滿意城市規劃
在公共空間的各項指標上,城市規劃的滿意度『異軍突起』,成為公眾最滿意的方面(70.8分)。但美中不足的是,城市交通問題仍然較為突出。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居民搭乘公共汽車上班,單程平均需要40分鍾。城市規劃的完善呼喚暢通指數的增長。
2006年,公眾對城市生態多項指標的滿意度較2005年略有增長,但是整體滿意度仍然較低,僅有65.3分。噪音、眩光、污濁空氣、污水、固體垃圾是公眾對城市生態不滿意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市民對噪音的滿意度較2005年降低了近15個百分點,成為市民今年對生態環境抱怨的焦點。
另外,大城市的『小』毛病影響城市宜居性。調查顯示,目前城市中各種不文明現象仍然比較普遍。其中『亂貼小廣告』現象的發生率在本次調查所列舉的7項不文明現象中位列第一。
六成認為就業機會越多越宜居
調查結果顯示,就業機會對城市宜居性影響較大,有六成的市民贊同:『良好的就業機會意味著宜居』。
但是目前城市就業狀況令人堪懮。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找工作難易程度』的滿意度只有53.2分。
在宜居城市評價中,零點發現外地人對自己所住城市的整體感受優於本地人:外地人的評價分值為64.2分,本地人則為61.2分。
具體考察評價體系中的二級指標,可以發現外地居民對各項指標的評價都略高於本地居民。其中兩地居民對『社區管理』看法差異最大。本次調查的『社區管理』涵蓋了兩個方面:『業主委員會的管理水平』和『物業管理滿意度』。本地人對這兩方面均感失望,因此『社區管理』的評價得分僅為48.3分;外地人雖然得分也不高(54.6分),但評價仍高於本地人。此外,外地人(63.4分)對居住面積的評價也略高於本地人(59.7分)。
宜資城市並非都宜居
研究顯示,宜居城市和宜資城市結構性錯置是較突出的問題。例如,北京位列宜資城市榜首,在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卻排在倒數第二;與此相反,寧波雖然位列宜居排行榜的榜首,在宜資排行榜中卻位列倒數第三。
零點對100名房地產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調查表明,房地產商瞄准的『宜資』城市,主要表現為有較好的市場環境,比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和政策法規環境。
事實上,宜資意味著城市營造的對應於有投資能力群體的條件,而這樣的群體在整個城市居民群體中的比重還十分有限,而宜居則是一個對更廣泛的居民群體適用的概念。但宜居與宜資概念也有關聯的地方:開發商和投資者在其進行房地產投資的時候也越來越考慮和采納居住者的宜居意見,而居民在選擇住房的時候,即使純屬自己居住,也更多考慮住房和社區的昇值機會及投資價值。
另一個影響到房市水平的因素是異地房地產投資者群體的影響。零點調查顯示,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大連、杭州、青島、廈門這樣的城市已日益成為異地投資者熱買的房地產集中地,這些投資者看中這些城市當前房地產的昇值空間,且多集中於中高端、休閑及頂級房產,在一定程度上恰可進一步拉大房市指數與宜居指數之間的差距。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