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國際住房與規劃聯合會第46屆世界大會的特色是學校會議。作為大會的擴展與延伸,在本屆大會期間,將舉行大會的平行會議———大學生論壇,將有400餘名國內外的大學生對城市的未來與發展進行研討。本屆大會來自中國15所著名大學的住房與規劃專業的學生參加,組委會評審專家已在征集到的847篇論文中選出322篇優秀作品。
大學生的思維極具挑戰性,對一些墨守成規的陳舊觀念充滿了質疑,他們樂於想象,不滿足現有的一些規劃模式,他們喜歡推出更新的創意來抒發一種對未來發展的渴求心態。
質疑超大戶型
作者:於文波(浙江大學)
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生活方式的變化,我國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戶均人口由80年代的3.5人減至90年代3.2人。與此同時,住房的面積卻趨於大型化(下表所示,以西安為例)。
這意味著人均建築面積的提高,人均資源消耗的提高。人均住房面積的增大是經濟發展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致,本無可厚非。然而據調查,住房面積的大型化並非反映了居民對住宅空間的需求,而是一種相互效仿的心理所致。我們在審視住區建設標准的時候,首先審視我們的生活需求與居住理想———我們想要的是否太多了。
質疑仿古一條街
作者:揭鳴浩(浙江大學建築系)
近幾年來對待歷史街區的一種『新』做法也值得注意。很多人將歷史街區看做是旅游資源,將保護看做為開發旅游的手段。這種情況是以保護和發展旅游為名拆舊建新,全國陸續出現了各樣的『仿古一條街』;從承德的清代一條街,到開封的『宋街』、沛縣的『漢街』,使許多有價值的歷史街區淪為『假古董』;當國內、國外的游人參觀時,難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裡到底是哪個朝代的『遺物』?這種形式的開發建設是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相抵觸的,是對真正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
歷史街區由於自身的特點已對年輕人失去吸引力,而老年人又不願意離開,喜歡這裡的環境與尺度。因此,我們何不設想一下:利用歷史街區這個『老』的文化載體,為老年人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並吸引周邊居住區的老年人口來此居住、活動;又賦予了歷史街區新活力。
質疑封閉式小區
作者:周靜子莊園子(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同質聚居』的目的是要分別滿足不同階層的人們迥異的生活狀態和生活觀念,它有利於階層內人們的交流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但卻為階層間人與人的交流設置了障礙,使不同收入階層的人們不僅從地域上,也從心理上產生隔膜。
基於『人道主義』,各國規劃師紛紛提出了『多階層人群混住』的設計理念,將高、中、低三層居民規劃到同一個小區內,使之享受同樣的公共資源,希望以此解決人際隔膜,增強社會縱向聯系。
總結以上分析,將結論一一列表表示為:
既滿足相對特定群體的個性需要,同時不疏遠群體之間的共性關系。這就是分析兩種模式利弊的最終結論。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及結論,我們擬給出以下方案:
(1)適當減小小區規模。
(2)規劃體現針對性。
(3)服務設施臨界布置。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