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萬科總裁王石
2001年12月6日,深圳會堂土地拍賣會。萬科參加競拍的代表坐在第二排,老王的右方是萬科總經理郁亮、左方是香港新鴻基地產的匡先生。競投雖熱烈,卻只是四五家的爭奪戰。百仕達的勢在必得在預料之中;建設控股積極競投;最令老王大跌眼鏡的當屬大有全包氣勢的泰華!
這次拍賣,成交價格是令人興奮的,政府組織的拍賣會是成功的!參與競投的香港大地產商的代理人竟沒有舉牌,僅僅是觀戰……
原因是什麼呢?地塊剛推出時是整塊或一分為二轉讓來考慮的,按RM B2000元/平方米的價格考慮,即使一半的土地也需要30億元。顯然,一次動用如此大量的資金適合香港的大開發商。深圳政府也正是此意圖。
而對於深圳的住宅市場,香港的大發展商是矛盾的。既看到其發展的商業潛力又擔心港深兩地地租級差地香港住宅市場的衝擊,表現出若即若離的曖昧態度。
從形勢上看,香港住宅市場的弱勢已是不歸路,港人到深圳、珠江三角洲置業已成趨勢,深圳政府給香港大發展商提供的紅樹灣住宅發展項目正適合其胃口。
從戰術層面上看,紅樹灣土地推出了容積率最高的三幅土地,而適合做高檔住宅的低容積率的土地卻一塊沒推,這無疑對不上擅長做高檔項目的港商的胃口。同時,根據深圳市場的特性,一個樓盤,即使暢銷,市場一年的容有量也只在700-900套,換算成面積只是8萬-10萬平方米。三個同質項目地塊競爭的激烈可想而知,港商知難而退也就在所難免了。
喬太守亂點鴛鴦為哪般?
媒體對此次拍賣結果報道最理性反應的當屬香港信報,翌日(2001年12月7日)二版社評題目『喜看深圳發展,歡迎香港競爭』,點出『當香港以為只有新加坡和上海堪做競爭對手之際,深圳已經成長為華商不容忽視的都會。』僅憑此評說,此次土地拍賣無意扮演了深圳作為經濟實體亮相的角色。社評警告自怨自艾的香港『有一天被深圳拋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深圳還不能同香港同日而語。還要反思,深圳被後起之秀東莞超過也不是不可能的!
同信報理性評論相反差的是某些媒體張冠李戴的演繹,最富想象力的當屬深圳一家財經周刊2001年12月9日一篇頭版報道,題為:22.35億元地王拍出。題目右上角一幅半身像,說明:百仕達總經理郭兆斌顯然志在必得。仔細端詳,這分明是深圳百仕達董事長歐亞平的頭像,為何張冠李戴?再讀文章就更離譜了:『讓現場感到興奮的是一直在舉著168號牌的萬科和39號牌的泰華……』弄不清這位記者是太興奮了搞錯,還是有意混淆,168號牌的不是萬科而是建設控股;萬科的牌號是68號,我是兩家聯合競投的舉牌代表,不曾舉牌一次。再看內容就離譜了:『……他還稱(注:指萬科董事長)萬科能拿到地皮是應該的,拿不到就是不合理了……』過去、現在,對於任何一塊投標或拍賣的土地,老王都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豪言』,將來也沒此膽量!記者為何如此演繹?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