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此外,規劃還提出逐步將進城務工人員家庭住房需求納入城鎮住房供應體系及保障體系范圍內。
一系列的規劃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拉開了序幕。
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年底,全國累計用於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資金為47.4億元。
2007年,即『十一五』的第二年,全國安排廉租住房資金77億元,超過歷年累計安排資金的總和。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累計有95萬戶低收入家庭通過廉租住房制度改善了住房條件。
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資金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09年保障性住房建設支出達550.56億元。2010年這一數字改寫為992.58億元。
在專家看來,『十一五』是我國總體經濟大發展的5年,同時也是住房保障力度不斷加大、制度不斷完善的5年。
《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規劃》提出爭取用3年,基本解決747萬戶現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
就在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得到重視的同時,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也逐漸凸顯。這部分人群被認為是住房問題的『夾心層』。
針對這一問題,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一個新的住房形式開始出現,限制房價、限制套型的兩限房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在北京,已經有不少人通過這種保障方式擁有了住房。
保障性住房的品種在不斷增多。在青島、重慶、天津、福州等地,公共租賃住房已經開始大規模建設。對那些不能買經濟適用房、買不起商品房、不能享受廉租房,同時手頭沒有多少積蓄的年輕人來說,公共租賃住房的出現正好解決了他們的住房問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開的數據顯示,重慶市目前已建成農民工公寓130萬平方米,規劃2010~2020年將在主城區建設2000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其中到2012年前將建設1000萬平方米。廈門、深圳、天津、福州、常州5個城市2008~2012年規劃籌集公共租賃住房20萬套,其中2008年、2009年新建9.4萬套。
從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到兩限房、公共租賃住房,『十一五』期間,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正不斷完善,居者有其屋的目標在逐漸接近。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