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記者注意到,此次上海市有關部門除規定了居住證轉戶籍的一般『申辦條件』之外,還進一步明確了『激勵條件』,而這些條件把獲得上海戶籍與改善上海社保、稅收、創造就業等情況捆綁起來,進行了綜合考慮。類似這樣具有靈活性的制度設計廣泛獲得好評。
作為激勵條件之一,『最近連續3年在本市繳納城鎮社會保險基數高於本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2倍以上的』名列其中。有社會輿論認為,之所以把社保基數作為入戶的條件,一方面通過社保基數可以判斷人纔的薪酬水平,而另一方面則有利於緩解短期內社保支付的壓力。
今年上海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曾十分擔懮的表示,去年上海市級財政收入為防止上海社保基金穿底而劃出的托底金額高達170億元到180億元。而隨著上海老齡化日趨嚴重,社保基金穿底的局面可能越來越嚴重。
此後,有不少業內分析人士撰文指出,上海戶籍改革的方向只可能減輕上海日趨緊張的社保基金收支關系,而不可能加劇這一矛盾,不排除這是上海戶籍改革的目的之一。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毛大立向《中國經濟周刊》明確否認了這一『意圖』,他告訴記者:『目前社會上的確有人說「居轉戶」是為了來彌補上海的社保基金不足。事實上,居住證轉常住戶口這個政策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人纔引進和培育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的配套措施,目的是更好地吸引人纔。』
毛大立還認為:『上海的戶籍人纔基數是非常大的,人纔引進所增加的這些人員社會繳費的基數,實際上也是非常有限。而且他們一旦落戶,他們將來也要享受各項社保待遇。我不認為居住證轉戶籍以後會彌補社保基金不足。』
不過,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陳啟偉並沒有否認此輪戶籍改革完全與社保無關,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通過居住證轉戶籍來補社保基金不足只能說是「杯水車薪」,這個問題還是主要依靠財政來解決。』
一位曾參與上海戶籍改革方案的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毫無疑問,此次的實施細則考慮到上海未來發展的諸多問題,包括社保問題,但政策主基調是誰對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顯著貢獻,誰就更容易獲得上海戶籍。』
值得注意的是,《實施細則》明確了各項激勵條件。此次在稅收方面,創業人纔在本市投資創辦的企業,按個人的直接投資或者按個人的投資份額計算,最近連續三個納稅年度平均每年納稅額在100萬元及以上。在解決就業方面,連續3年平均每年聘用本市員工100人及以上。
有網友評論認為,在稅收、就業等方面為上海戶口尋找『合理對價』關系,體現了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高明。作為上海市政府用戶口補稅收、就業之不足,這有利於激活上海經濟發展的動力,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不過,以薪酬標准、社保繳費、納稅額度、僱傭人數來衡量是否是『人纔』,來評價貢獻大小,會不會使得上海的戶籍改革制度成為一次『嫌貧愛富』的探索呢?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