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既是我國城鎮住宅建設進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持續快速發展的13年,也是我國城鎮居民住房條件改善最快的13年。其中,僅1996年到2001年,全國城鎮平均每年建成的住房都在1000萬套以上。2001年底全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從1990年底的13.17平方米提高到22.36平方米,淨增9.19平方米,是1979年人均7平方米的3倍多,已達到世界中等收入國家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的水平。特別是國家宣布從1998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貨幣化分配後,我國住房建設也進入了年年以20%?30%增長、投資規模和竣工面積均居世界第一的新階段。1990年全國住宅建設完成投資297億多元,竣工面積近1億平方米;1994年全國住房建設完成投資2487.8億元,竣工面積突破2億平方米。進入『九五』期間,住宅年完成投資又接連突破3000億元、4000億元到5000億元的大關,年竣工面積也相繼跨上了3億、4億、5億和6億平方米的新臺階;2001年全國住宅建設完成投資又突破6000億元大關,達到了創紀錄的6245億元,竣工住宅面積則突破7億平方米,達7.25億平方米。
與城鎮一樣,13年來我國農村住宅建設也取得了持續快速發展的好成績,其中,僅1996年至2001年,全國農村累計建成住宅就達39.49億平方米,平均每年建設6.58億平方米;農村人均建築面積也由1995年的20.19平方米提高到2001年的28平方米。未來5年我國住宅的發展目標是,城鎮新建住宅27億平方米;農村新建30億平方米。到2005年末,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22平方米,基本實現平均每戶擁有一套功能相對齊全、綜合質量相對較高的住宅;農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30平方米。繼續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基本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城鎮住房新體制。到2005年使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22平方米,農村住宅磚混結構比重和使用功能有明顯提高。進一步發展以經濟適用住房為重點的住宅建設,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給。建設部提出,『十五』期間,全國城鄉住宅累計竣工面積57億平方米,其中城鎮住宅竣工面積27億平方米,農村住宅竣工面積30億平方米。為實現上述目標和任務,《綱要》提出『十五』期間住宅市場的改革方向和措施是:進一步完善房改配套政策,落實住房分配貨幣化政策,建立較為穩定和規范的住房補貼資金渠道,形成比較完善的住房貨幣化分配體系。建立運作規范、功能完善的住房市場體系,全面開放住房交易市場。鼓勵社會資金投向住房建設和消費。進一步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初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商業性和政策性並存的住房金融體系,建立起兼顧貸款人風險和借款人負擔的住房貸款抵押、保險和擔保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較為完善的適應不同地區、不同收入家庭支付能力的住房保障制度。
在住房體制改革的推動下,人們發現,曾經是建房越多財政賠錢越多的住宅與房地產業,已越來越呈現出拉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支柱產業的發展勢頭。統計顯示,『九五』以來,全國城鎮住宅投資總額每年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達15%到16%。中國人民銀行的測算顯示,2001年我國住宅與房地產業對GDP直接貢獻率達到了1.3個百分點,間接貢獻率達到了0.6到1.2個百分點,兩者相加,住宅與房地產業對當年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9到2.5個百分點,超過了鋼鐵、能源、化工、電子、汽車、紡織等重要行業佔GDP的比重,居各行業之首。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