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力扶植盡量保證各方利益 馬寧(北京市商業委員會主任助理)
北京市政府1996年12號令規定,住宅總建築面積的5%必須用於商業服務,而商業服務又必須包含超市、書報亭、郵局等12種商業業態。當然,高檔社區可適當增加一些特色服務項目,如專賣店、咖啡廳、健身中心等。2001年北京市社區商業連鎖經營總額約佔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今年上半年這個比例已經增至16.3%左右。為了配合社區商業的良性循環,使社區商業不僅建起來、賣出去,而且還能活下去,市商委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扶植:
1、由北京市商委主辦的『社區商業發展規劃論壇』將於今年8月下旬在京舉辦,邀請來自國內外優秀社區商業的開發商、地產顧問公司、商業諮詢公司、景觀規劃公司、建築設計公司、零售商以及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研討,意在為開發商、投資方和經營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共商社區商業發展『多贏』策略。
2、擬定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借鑒上海、深圳等市新建社區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在全市新建小區中樹立樣板社區商業模式,以供參考。
3、不定期請國內外商業專家為開發商講課,鼓勵商業專家、零售商介入社區商業的前期規劃。
4、市、區兩級政府相關部門將出臺相應政策,大力協助社區商業的招商引資。像今年5月,市商委首聯集團與西班牙著名折扣店連鎖集團簽約,預計明年在北京各新建小區大規模推行連鎖折扣店。
5、在近郊推行社區商業預留制度。由各區縣有關部門買斷社區內的商業面積,然後統一規劃、公開招商,解除開發商的後顧之懮。
6、加大對『馬路游擊隊』的打擊力度,保證社區商業的購買力。
要避免片面地求大求全求洋
張采慶?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北京市政府第六屆政府顧問團顧問
社區商業建設要避免片面地求大求全求洋,我提出四個適應:
1、商業中心設計與商圈內的居民需求相適應,就是說與商圈內人員數量、購買力水平、民族文化特點以及擁有私車等情況相適應。
2、商業中心定點要同方便居民購買相適應,就是要考慮居民購買的距離,在居民進出口設點,中心內各店布局都要方便顧客。
3、商業中心的建築風格與社區的文化氛圍、周邊居民素質相適應。
4、商業中心規模與經濟效益相適應。規模太小了,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規模大了,容易形成資產閑置,出現虧損。我個人認為,人均大約在0.1%到0.3%平方米的商業建築面積比較合適。
造場不等於造市有路並非有序
王希來(中國商業地理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商貿學院教授)
區域性商業開發強調先看後看,先看『硬件』,包括交通條件、購買力、客流量三方面;後看『軟件』,例如政府相應政策、社會反響等。區域性商業格局的形成,我提出兩點意見:
1、造場不等於造市。開發與利用是互相銜接的,例如雅寶路市場,最早是自然形成的,現在挪到神路街,只是把『場』挪走了,『市』沒牽過去,所以神路街雅寶路市場一直不景氣。
2、有路並非有序。有時候路已經通了,但是市場秩序混亂,也很難有大的發展。比如木樨園地區,這裡交通四通八達,有人氣,有商機,但是市場秩序混亂,商品檔次太低,它的發展前景就很令人擔懮。尤其消費者分成層次以後,中、中高檔消費者會不會去,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