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套內面積售房只是止痛藥 去除面積痼疾靠什麼
在采訪中,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先生介紹,香港地區及一些國家賣房既有按使用(實用)面積的,也有按建築面積的,但並沒有出現如此多的糾紛,關鍵是他們已形成一整套配套法規和社會信用制度。呼吁政府盡快完善法規似乎有點兒『空遠』,以下,我們還是介紹一些可行方案。
測量行業:打破壟斷.
目前,我市共有測量單位23家,主要為各區縣房地局測量大隊。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測量中,各區測量隊測各區項目、市局測量所測外銷項目是不成文的規定,當購房人對面積有疑異申請復測時,基本上還是原測量單位執行,其他區的測量隊也基本不會對兄弟單位的誤測出具報告。所以,打破測量行業的這種壟斷是當務之急。中消協投訴事務部主任王前虎先生向記者興奮地透露了一個消息,目前,他們正著手進行招標,征集一些有信心、業務能力強的測量單位(以前多屬於科研院所的測量隊)向社會推薦,既可作為開發商和購房人共同認定的測量單位,也可為購房人提供復測服務,王部長介紹,此項活動預計在7月左右正式推出,應該講,如果實施理想的話,肯定會對測量行業打破壟斷發揮積極作用。
開發商:『透明』公示測量報告。
目前的情況是,開發商在入住時提供給購房人的測量報告,只包括幾個簡單數據,很難讓購房人信服。置業專家舒可心先生認為,目前的測量單位無一不受開發商委托,開發商完全有可能提供並公示全部測量報告,這樣,購房人就會對公攤的具體部位和某個具體位置的面積有足夠認知,也就不會心存猜忌,激化矛盾。而現在通行的形式是籠統說明公攤位置,用一個數字說明全部公攤面積的總和,這就造成了消費者只有為公攤面積付費的義務,而根本無法知道所付費的面積都在哪兒的尷尬局面。
購房人:不該省的錢別瞎省。
在國外,買房靠中介已成為一種慣例,如香港沒有律師參與、在英國沒有經紀人協會的認可,交易均不被承認。恰恰相反,在我們目前的市場,中介並不受歡迎。中國房地產協會會長顧雲昌先生為此感慨,現在購房人很少願花幾千元聘請律師,而當日後吃虧時,卻得花幾萬元甚至更多去打官司,非常不值。買房人不應成為購房專家,應學會借助中介、經紀人。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