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地產圈宛如又一個圍城,城外的人拼了命的想進來,城裡的人絞盡腦汁的想出去。城裡城外的人都在拿門檻說事:『外行』企業抱怨說地產門檻太高,私底下的交易太多,一不留神就能讓人擺一道,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往這個行業裡擠;另一邊,還是想待在這座圍城裡的老地產又酸溜溜地說地產門檻太低,只要手裡有幾個錢,什麼人都可以進來撈一把。沒多久,一番進出之後,這座圍城裡就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內行和外行兩種人。
內行人以專業人士的神態略帶鄙夷地說:光有錢不行還得專業;外行人初生犢子似的回應說:你行我就行。於是,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思想在理解這座城,這座城之前建立的規則就在這兩種人的兩種理解的碰撞中悄然起了變化。
有錢就行?
地產無品牌,但眾多品牌卻紛紛進軍地產,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財大氣粗。他們加入了這一輪房地產開發熱潮,其中大都為許多行業的領軍企業,如希望集團、聯想集團、海爾、TCL、美的、三九集團等紛紛搶灘房地產行業,說明眾多企業十分看好這一產業的發展前景。眾多業務和房地產業毫不相乾的上市公司也加入這股潮流中,有的公司甚至將主要業務方向調整為房地產業。
上市公司通常被視為財大氣粗的最佳代表,而2003年以來上市公司向房地產類公司轉讓股權、或者自己轉型為房地產公司的公告比比皆是:原貴華旅業(600791)繼2004年上半年與北京市天創房地產開發公司進行股權置換,從而將自己轉型為一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公司,並更名為天創置業後,其第二大股東貴州省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將其所持有的1600多萬國家股轉讓給北京陽光房地產綜合開發公司。再早些,ST黎明(600167)公告與南科集團進行資產置換,涉及資金4億多元。湖北金環公告稱,董事會通過了投資5100萬共同設立北京泰躍金環房地產有限公司的議案。就連一向以藏藥經營為主業的西藏藥業也涉足房地產。西藏藥業(600211)董事會公告稱,與北京市崇文區城市建設開發公司、成都達義物業有限責任公司合作,使用自有資金,以滾動開發的形式參與『北京南磨房住宅小區』的開發建設項目,首期投資人民幣7000萬元。
接二連三的公告,似乎讓業內人士充分地感受到,新一輪投資熱點正悄悄從通信、互聯網、生物制藥等高科技領域向傳統的房地產產業回歸。國泰君安研究員王峰感慨:『這是繼2000年資本天平向網絡概念傾斜後的又一次大規模轉向。』
泛城(中國)綜合住宅服務董事胡港文這樣解釋了資金的流向問題:一些農業、家電、IT企業近年來都面臨競爭激烈、本行業投資飽和等問題,其龐大的資本急需尋求新的投資方向,於是紛紛將目標瞄上了房地產發展強勁的北京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來針對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並沒有阻擋住外行進入地產行業的決心。『行外資本進入房地產業主要還是看重這個行業的高利潤。同時,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遠遠沒有成熟,即便是國家宏觀調控之後,提高了准入門檻,但與房地產市場成熟的西方國家相比,還非常年輕。而國內實力雄厚的綜合性開發商又相對較少,市場操作的專業化程度不高,這都給行外資本進入這個領域提供了缺口。』胡港文表示。
『正是由於宏觀調控的影響,實力不濟的地產商資金和土地源頭被遏制了,腰中沒錢、手裡沒地的都開始慌張了,這不僅促進了土地二級市場的繁榮,也促使他們積極應變,這也給外行資金進入提供了管道。』偉業顧問的分析人士指出。
北京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裁杜猛認為,房地產行業表面利潤就已達到15%-20%,如果再加上隱形利潤,這個比例會更高。雖然目前政府取消了協議用地,拿地成本大大增加,但比起其他行業,房地產還是暴利行業。
地產投資的熱潮在2004年仍舊表現明顯,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楊建龍提供的研究報告表明,2004年1至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達到10738億元,同比增長29.2%。楊建龍說:『按用途分,增速由高到低分別是商業營業剛房、辦公樓、商品住宅。從開發企業資金供應角度看,雖然銀行貸款比重下降,但定金及預收款和企業自籌資金比重明顯上昇,資金來源仍比較充足,基本保持30%以上高於開發投資的增長速度。』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