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經濟學家魏傑2001年年底曾經預言:2002年將是房地產行業的嚴冬,二月份甚至可能出現崩盤,七八月份最嚴重,但“嚴冬”遲遲未至、“崩盤”跡象皆無;2002年10月份,隨着國家統計局和央行相繼出臺的兩份報告,房地產業存在泡沫的說法再次成爲行業論辯的主旋律,但“泡沫辯論賽”仍在進行;中國人民銀行日前決定,對2001年6月以來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業務辦理情況進行檢查,於是金融利劍時刻高懸……深圳地產在全國樓市高頻震盪中安安穩穩地過了一年。從年頭叫到年尾的“降價”也如同“開往春天的地鐵”,一去不回頭。降價給了我們太多期待,梳理其脈絡,又將給我們什麼啓示?2003年我們是否期待依舊?樓價甩水瘦身?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楊慎在2002年深圳住交會的“住宅金融論壇”上提出:到2020年,我國的房地產業仍處於上升期,總體沒有過熱,但要謹防四個“炎症”:其中兩個是空置率上升、房價上漲的不正常因素;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孟曉蘇認爲目前中國房地產業具十大熱點,其中,降價論、空置論層出不窮爲業內提供了衆多討論熱點;作爲消費者,當然更希望價格那條高昂的陽線走低。樓價是否會完成“驚險的一跳”?開發商沒法再“玩兒心跳”了。深圳市新世界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大偉從事過微觀、宏觀經濟學教學研究,他的話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說:“深圳開發商的實際利潤並不比內地高。在相同的利潤率下,深圳的樓盤比內地的樓盤精細化程度要高很多,要花費開發商很多的精力。整體樓市的降價空間並不大,在不能保持正常的利潤空間下,深圳的開發商只能選擇‘整體出走’”。在房價的四個組成部分中,契稅佔的比例很小,建築安裝成本也沒有太大壓縮空間,土地出讓金隨着政策的介入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只能走高,所以理性的開發商只能降低自己的利潤來提高性價比,以提高自身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從市場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大趨勢。撥開數據的迷霧,讓我們真真切切地看看“價格之花”。
我們理解真正意義上的降價是在項目的持續銷售期,其價格比同區域同形態、同品質的產品價格偏低,或者與同區域同形態的產品價格相當,但品質高出一籌。知名地產研究人士半求認爲深圳的樓價調整會發生在同品質產品供應量相對集中的區域,主要反映在高端產品。又被打折撞了一下腰業界對樓盤打折向來不齒,“不折不扣”地堅守起高端形象,我們也看到了這樣一個現象:以往爲了儘快回籠資金(實現年終利潤,或爲了年報需要),開發商特別是上市公司會選擇年底出貨。這已經成爲一種慣例,並由此形成每年年終的銷售熱點。其實對樓市而言,打折並非洪水猛獸。2002年樓市年終唱出“壓軸好戲”,營銷也頻出大動作,以“小高潮”的形式過個好年。房地產慣用的優惠銷售成爲“另類折扣”:飛鏢中彩金、開盤五重喜、珍藏單位10%優惠、送全屋精裝修,皇御苑2期賀皇城地產成立15週年推出特價單位15套、新天國際名苑入夥限時一口價、金衆經典家園入夥推出5套特價房,新新家園更打出“D棟特價風暴”……因爲供應量過大引起長期的“消化不良”,開發商作爲儘快把樓盤出手的有效手段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降價,與房地產大勢無關。誰願意啃“冷饅頭”如果你放馬在深圳大街小巷走一遭,就會發現空置房依舊“星星還是那個星星”,這樣那樣的原因使得樓市“陳糧”越積越多,但是趨於理性的消費者根本就不願意啃這樣的“冷饅頭”,因爲這些產品並沒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這種“冷饅頭”不少是一些問題“饅頭”。世聯地產董事長陳勁鬆認爲,空置、積壓並不是地產泡沫、結構失衡造成的,空置房本身就有很多缺陷。業內人士認爲,陷入“陳糧循環”已經對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危害,如果不進一步規範市場,那麼,2003年大部分開發商可能迫於資金的壓力將以狂甩庫存的方式賤賣“陳糧”。而對於這些問題“饅頭”,購房者稍不留神就會成爲受害者。
萬科、中海、金地等企業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遙遙領先,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產品品質支撐了價值戰,抓住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升了生活質量。價格戰不是突破發展死衚衕的錘子,而是打倒自己發展的拳頭。現在的市場,實際上不是房地產商以價格說了算,而是以消費者需求決定市場。價格戰是最簡單的競爭,但它在擊倒別人的同時,實際上也在打敗自己;而創新是最難的競爭,超越自己,才能打敗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