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住宅從中心城區向城市外圍轉移,工業企業從中心城區向郊區、衛星城轉移;另一方面,中心城區內部出現地域功能分化和重組。中心商務區(CBD)出現,商務、管理功能加強;高檔住宅區向城市內圈集中。在這種城市空間分化過程中,住宅向城市邊緣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幾年來,天津市政府先後在近郊規劃的華苑、麗苑、梅江、梅江南、雙林、瑞景等大型居住區,以及開發商自行向城市外緣發展,已經形成了住宅城市邊緣化的基本格局。
城市住宅外向化發展特征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黃楠分析城市住宅外向化發展的特征認為:
1、隨著與中心城區距離的加大,城市住宅區規模呈現增大的趨勢。
2、區位取向由『攤大餅』圈層式與老城區相鄰,轉向沿城市伸展軸向發展。
3、以經濟適用房為代表的普通住宅向城市邊緣發展,高檔住宅區向內圈發展。
4、住宅形式以小區模式為主,多個住宅小區成組分布,構成新型居住區。
住宅向城市邊緣發展原因
黃楠教授認為,導致住宅向城市邊緣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土地成本、交通成本、規模經濟效益、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需要等。
首先是由於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心城區人口的急劇膨脹,帶來中心城區基礎設施、住房、城市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巨大壓力,迫使政府必須調整城市人口居住結構。天津以危陋平房改造為契機,在城市邊緣大規模建設安居工程、商品住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其次,開發商受政策和經濟利益的驅動,把住宅開發投資轉向城市邊緣。政府通過城市規劃、土地批租、住房政策等手段對房地產市場進行乾預和調控。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開發商在城市內圈有利可圖。必須開發高檔住宅。若要適應大多數工薪階層的消費需求,把投資方向轉向地價較為低廉的城市邊緣成了開發商的廣泛選擇。
第三,中心城區傳統制造業的郊遷,商務與管理中心等功能的重組也推動了城市邊緣大型住宅區的形成。近年來,天津實行傳統重工業向郊區遷移、強化中心城區的商務、金融、管理、文化交流中心功能的政策,改變了就業、生活等的區位取向,推動了城市住宅向邊緣區,特別是向城市發展軸向轉移的趨勢。
第四,城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載體功能的改善也拉動了城市邊緣居住區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如交通、通訊、醫療、學校等的缺乏,是影響開發商投資和人們消費的重要因素,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改變了城市邊緣居住區居民在工作與生活上的不便,縮短了與城市中心區的差距,掃除了制約市場的重要障礙。
第五,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觀念發生改變。高收入階層有能力選擇內圈的高檔住宅,但也有些人看中郊區的生態質量和生活環境,又具有私家車的便利,選擇到郊區生活。中低收入階層,由於邊緣住宅價格相對便宜,選擇郊區置業。同時,還有的人是二次置業,用於投資。
建設城市邊緣居住區要定位准確
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邊慶良工程師提出,建設城市邊緣住宅要定位准確。
區位分析是市場定位的基本因素,每個城市邊緣新居住區應根據自身區位的特點具體分析,以確定自身居住區的特點、標准、價位、銷售人群、開發建設的步驟等,從而把握社區的建設,避免盲目開發造成房屋的空置和資金的佔壓。
市場分析是市場定位的主要因素。市場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市場調查。就目前講,天津市城市邊緣住宅面對的市場,應該是廣大的中等收入階層和少部分高收入階層。對於低收入階層,解決住房的主要來源是二手房和城市邊緣的小規模樓盤。規劃設計人員應主動參與市場的調研,通過准確的調查,確定未來的消費人群,結合區位的特點創造適合本人群的規劃特色。
建設城市邊緣居住區規劃設計理念要超前
邊慶良工程師認為,探索超前的規劃設計理念已成為居住區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要考慮居住區的硬件:整體景觀與局部設計,綠化環境與建築的協調等,而且要重視居住區規劃的軟件設施:努力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生態規劃的觀念,提高居住區的文化品位。所以在城市邊緣新居住區規劃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用地構成:
由於城市邊緣居住區用地規模加大,形成與城市道路原有規劃的矛盾,所以建議,在城市邊緣新住宅區規劃中,降低小區、居住區用地入口規模標准,小區采用大組團的規劃概念,進行居住區用地布局。同時要調整居住區綠化指標,執行公共綠地不少於3平方米/人(含小區與組團)的標准核算配套公共綠地。
2、空間布局:
建議住宅建築的多層住宅高度以四層或四躍五層形式為主,對於有良好景觀的高層、中高層,可結合綠化或水體等開敞空間布置,既豐富居民區的空間布局,又能提高賣點。
配套公共建築:小區可結合區位特點采用集中與分散結合的形式,只布置必要的小型配套設施,其主要商業設施與整個居住區的大型商業結合布置,根據居住區的規模,形成一、兩個大的獨立商業中心,這樣有利於商業項目的經營,也方便居民使用,減少對住宅的影響。教育設施方面,由於我國入口比例構成變化較大,因此建議在居住區內集中布置教育用地一到兩處,以便教育部門根據不同的高峰期進行內部調整。
居住區開敞空間:應打破傳統中心綠化、中心封閉的觀念,將優美的居住區中心綠化空間向城市空間開放,使居住區與城市有機地融為一體。
3、交通組織:
宜采取人車分行為主,人車混行為輔的組織方式,兼顧有車族與無車族的利益和便利,尋求『均好式』規劃。車位的安排以不超過50泊位/百戶比較有利。機動車的停車方式,建議集中建設停車庫,雖然投資多了一些,但是節省用地,又有防盜、防損壞、對住宅乾擾少的優點,是今後居住區解決停車問題的發展方向。步行系統要能夠將居住區中心綠化、小區中心綠化、組團綠化、宅間綠化有機地融為一體,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愛好居民的需求,規劃不同的活動場地,體現『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
4、指標體系:
容積率應控制在1.0以內,0.8-0.9為宜。綠地率不低於45%,這樣纔能達到人均綠化面積不少於9.46平方米,避免城市居住區局部缺氧危害居民健康情況的發生。建築密度不超過25%,以20-22%為宜。日照間距在有角度的情況下也應不低於1:1.5。平均每戶住宅建築面積不超過100平方米。
5、規劃設計理論創新:
應充分利用規模優勢、市場優勢,結合城市規劃『聯系理論』、『場所理論』等理論思想,進行居住區規劃設計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觀念,達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設計中從住宅到環境設計都應去挖掘、繼承、發展地方文化特色、民族特點。
規范規劃管理促進城市住宅邊緣化健康發展
邊慶良工程師指出,規范規劃管理,纔能促進城市住宅邊緣化的健康發展。
首先,要加強宏觀調控,預留城市可持續發展空間。一個大規模的城市邊緣居住區從開始策劃到建成,一般要5—10年的周期,加強這一地區的宏觀調控是規劃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一個大的邊緣居住區開盤後,應嚴格控制周邊地區的大規模開發,避免造成城市發展的不均衡,為城市預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其次,要樹立環保意識,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居住區不單單是『住』的場所,應該成為城市生態環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居住區內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纔能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環境。
最後,要依法管理、依法建設。應嚴格按照城市總體規劃進行管理,嚴格限制開發建設中的貴族化、大型化傾向,對城市建設中的流行病,如歐陸風、廣場熱等現象有清醒的認識,不隨波逐流,通過合理的設計、規范的管理促進城市邊緣居住區規劃與建設的健康發展。(喬鳳青)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