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昨日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後小康城市人居模式』論壇上,有關專家預測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恩格爾系數在10年內將陸續超越『小康區』,在這樣的發展前景下,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和地區的住宅設計及居住區規劃需要有新的思路和起點。
最早提出『後小康』居住模式的深圳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許安之教授說,『後小康』就是指生活實現小康後到富裕前的一個人類生活發展區間。據資料顯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使全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接近800美元,近年內可達到進入小康階段的預期目標。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城市,要比全國水平高出許多,2000年深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4312美元。從住房指標看,到2000年底,全國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14· 8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為10·25平方米,已超過10平方米的小康目標指標,進入小康之後的新階段。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空間和生活質量都提出更大的需求。今後的房子怎麼建?對於『後小康』居住模式更詳細直觀的特征,許安之教授概括為綠色、舒適、便捷、安全、多樣和信息六大主要特征。這對建築、設計、規劃、材料運用都提出新的要求,東南大學建築系博士徐征說,未來的人居模式、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從『保護利用』向『協調共處』演變。廣州城建開發集團董事長李飛提出,開發商要判斷市場,就要領先一步把握市場需求,以人為中心的個性化發展將是未來居住的一種趨勢。
此次論壇是由中國建築學會、中國房地產協會主辦。來自全國的建築、規劃專家參加論壇,從建築形式、居住環境、社區配套等方面對『後小康』人居模式進行了探討。 (陳韓暉 李之千)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