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當國內市場轉冷的時候,對於已經蟄伏兩年海外資本來說或許是個回潮的好機會。
近2周以來,上海房地產業,尤其是中心區商辦物業又重新開始成爲外資機構的“寵兒”。一方面是內地房地產企業融資受困,急需補充項目運作資金;另一方面是外資房地產企業依然看好內地樓市前景,紛紛唱多後市。據業內人士初步估計,目前活躍在國內市場,有強烈購買意向的海外基金上百家,近一半以上重點關注上海地區。共同的利益需求讓雙方一拍即合,外資開發商通過股權或直接收購進入上海樓市的案例明顯增多。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表示:“外資機構永遠不會成爲國內市場的主體,政府對對外資過度流入房地產行業的管理也在逐步加強,不過隨着上海城市經濟的持續穩定繁榮發展,加上海外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漸減弱,上海商業物業大宗交易將現新一輪行情的趨勢正越來越明顯。”
內外資合作將是趨勢之一
高力國際華東及西南地區董事總經理翁琳
在空前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陸續出臺後,內地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渠道已變得越來越狹窄。同時,信貸、IPO、發債、信託從去年開始一概從嚴,加上連續性的加息和存款準備金率提高,令很多開發商的資金鍊極度收緊,一些資金實力薄弱的內地房地產公司希望尋求股權合作開發。隨着市場流動性的收緊,內外資開發商和投資者之間的合作很可能會增多以填補資金的不足。
不過除了入股內地房企外,今年外資辦公類自用買家的收購案例將增多,投資住宅物業的機會將減少,而外資對一、二線中心城市軌道交通附近的商業、綜合體的開發和投資機會將增多。
上半年會出現多宗商辦交易
高緯環球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張良軍
預計在2011年第一季度,上海投資市場將有數宗交易達成,大多數的成交項目將是寫字樓及商業物業。
在北京和上海,甲級寫字樓市場空置率降至近十年最低水平,租金也隨之激增。隨着更多的企業展開擴張計劃,以及新興企業開始業務運作,目前寫字樓市場租金水平甚至超過了2008年的最高水平。在商鋪方面,零售商鋪物業也是海外機構青睞的投資目標,尤其作爲中國時尚之都的上海,更是這些投資者的首選。正是基於此,北京、上海的一些優質物業正吸引着越來越多海外機構的注意力。
人民幣基金將成重要力量
仲量聯行亞太區董事、上海投資部總監李凌
近年來國外不少房地產信託基金的成立就是針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他們長期看好中國的房地產業,一時半刻的調控並不能改變他們長期投資的意向,他們都願意長期持有中國的不動產、投資中國的房地產項目或企業。而且這些基金一般有7年甚至更長的“生命週期”,所以從長期的角度看,足以熨平階段性的房地產市場波動。
爲了更好地參與境內的房地產市場,很多外資都已經把在境內設立人民幣基金提上了日程操作。由於從設立到募集資金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大約兩三年後人民幣基金會呈現一定規模。本報地產評論員房蓉
(責任編輯:王思翔)
|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