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每個時代都在城市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和烙印。一系列延續至今的歷史,形成了一個文化脈絡,記載著城市的興衰,這就是城市的文脈。
『天津』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明朝永樂初年,為明成祖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作為由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這就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淵源,屈指算來,天津現在有將近600年的歷史了。
我們居住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之中,她的歷史和文化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我們為城市所具有的厚重歷史而驕傲,同時更為我們這一代人能否留住這源遠流長的城市歷史和文脈而思索著、探尋著。如何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保護我們燦爛悠遠的歷史文化,使之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們每一個城市人所必須認識、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第46屆國際住房與規劃聯合會於9月8日在天津召開,來自國內外城市規劃與住房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將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並對天津市的舊城保護(五大道近代歐式住宅區)、古城更新(鼓樓地區)等城市建設案例進行實地考察。
| 天津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助理規劃師石堅接受北方網記者采訪 |
作為本屆大會天津青年規劃師的代表,天津市規劃設計院助理規劃師石堅將就『保護城市歷史 延續城市文脈』做主題演講。石堅多年來一直關注著有關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和延續的問題,對於天津城市的歷史文化,他更是情有獨鍾。
他說,天津歷史悠久,出土文物豐富,有37處國家級和實際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薊縣圍坊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說明在史前時期,天津地區的北部已有人居住。今天天津東站大廳穹頂上的巨幅『精衛填海』圖畫,也記錄著天津在遠古時期美麗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哪吒鬧海』相傳也是在天津地區。
提到近代天津的歷史和城市功能,石堅介紹說,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北京條約》是天津城市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以前,天津是一個封建性質的城市,城市的職能主要是為北京的封建王朝服務;以後,則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城市,城市的主要職能是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服務。天津城市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的性質,突出地表現在天津有九國租界,佔地面積15平方公裡,相當天津舊城面積的9.3倍。天津外國租界之多,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大城市中都是少見的,給後來天津城市發展格局、風貌都帶來了極其深刻影響。現在天津保留著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東西方各國的各類建築共1000多幢。天津的建築具有古建築、近代建築和現代建築並存的特色,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
悠久的歷史,給天津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天津是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的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興建於遼代獨樂寺、19世紀中葉興建的大鼓炮臺、望海樓教堂,以及當代中國傑出領袖周恩來總理的母校南開中學等都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0家。其中大悲院、獨樂寺、天後宮、潮音寺、文廟、古文化街等文化遺產或街區保護比較好,已經成為外地游客來天津的旅游目標。
然而,正是我們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卻遇到了一些問題。石堅認為,城市的不斷發展和建設給城市歷史保護帶來了一定的衝擊,與城市歷史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在舊城改造方面,房地產開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追求高密度、高容積率,構成對文物環境的威脅。如老城廂、估衣街等雖已列為天津市歷史風貌保護區的地段,但許多文物保護單位已經拆除的所剩無幾,尤其是估衣街傳統商業風貌保護區,現在只剩有市級文保單位-瑞趺祥綢布店,已不能形成原商業風貌保護區的風貌。
作為規劃領域的業內人士,石堅強調現在人們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方向上有很多誤區。城市固然應該建設成為更加適合現代人居住的現代化城市,但現代化的內容,絕不僅僅是人們看到的像紐約麥哈頓和香港等那樣高路大廈林立、高架路、立交橋迭三架四,各種汽車和現代化交通工具車水馬龍的景象。因為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城市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城市環境和文化的追求就會日益突出,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就會成為人們衡量城市優劣的首要標准,自然、歷史、文化和傳統特色在城市中的地位就會越來越突出。乾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城市決不會被人們所稱道,而那些充分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和自然風景的城市將充滿希望和活力。越是現代化,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越高,越是願意思古撫今,思源奮進,了解自己的『根』。那麼城市中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歷史街區,以及整個歷史文化名城,就是現代化城市不可多得的重要內容。
結合天津的實際,石堅提出了在天津新一輪城市建設中保護城市歷史的具體建議:一、重點保護城市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保護和延續古城的風貌特征,繼續和發揚城市的傳統文化;二、在分析城市歷史演變及性質、規模、相關特點的基礎上,根據歷史文化遺存的性質、形態、分布等特點,確定歷史保護(街)區;三、在城市規劃的用地布局上,采取規劃措施,為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又要注意滿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工作環境的需要,要保護與建設協調發展;四、注重對城市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與繼承,促進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五、規劃中突出保護重點,區分保護等級,對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跡不提倡重建;六、對保護(街)區的原有風貌和周邊環境進行修繕、改建、擴建時,應明確:『修舊如舊』的原則,以切實加強對保護(街)區內空間環境的保護。
一位德國歷史學家曾針對我國某城市的舊城改造說過:『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這句話意味深長。新的東西可以拆了再建,因為那還是新的,而歷史的東西,如果再建,那已經不是歷史了。保護好城市的歷史,就是保護了城市歷史文化的連續性,保存了城市的記憶和遺產,保存了自己民族的淵源和血脈以及深厚的文化傳統。更是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和保護做了貢獻。石堅呼吁,在天津的城市發展和規劃中,應該善於發掘、探索、塑造自己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特色,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正是建立自己城市特色的重要內容。我們切不可由於經濟利益的驅使,而做出急功近利的事。(北方網記者孟建)